音乐系实践周举办系列学术讲座
2025年7月4日——7月9日实践周期间,音乐系邀请6位业内专家学者,为音乐系师生开展6场系列学术讲座。
一、“环南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专题讲座
7月7日上午,音乐系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张玉榛,以“环南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音乐系党总支书记牛长虹主持。
张玉榛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学理依据,并提供了基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强调了联合音乐学、历史音乐学、文化学等跨学科视角研究的重要性。随后主要从“音乐类型的文化分类、音乐本体独特性之阐释、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隐喻”三个方面讲解南亚音乐。通过展示南亚音乐文化概貌、南亚地区整体音乐风格特征,以及梳理以印度为重点及其他区域分布的代表性音乐类型,引出了对其音乐本体独特性的阐释(背后的音乐及文化现象),带来了对区域多样文化的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隐喻的思考。
二、“让音乐为舞台增光添彩”专题讲座
7月7日下午,音乐系邀请著名作曲家、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理事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一级作曲吴小平老师,以《让音乐为舞台增光添彩》为题开展专题讲座。讲座由音乐系主任王啸冰主持。
在讲座中,吴小平老师强调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培养是当前戏曲艺术发展的关键任务,我国戏曲音乐人才紧缺,年轻创作者应潜心钻研。他引用戏曲界“戏以曲兴,戏以曲传”的说法,强调了对“曲”的重视,指出戏曲音乐在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创作需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吴老师不仅创作实践硕果累累,更深谙戏曲音乐之道。他怀揣对传统艺术的深厚情感与创新思考,通过亲自示范和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讲解了音乐如何为舞台“增光”,又如何为戏剧“添彩”的要点和技巧。
三、“无线话筒基础原理及发展过程”专题讲座
7月7日下午,音乐系邀请森海塞尔电子(北京)有限公司产品应用技术经理、SENNHEISER全球无线应用专家赵亚军,以“无线话筒基础原理及发展过程”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音乐工程教研室主任田震子主持。
讲座中,赵亚军老师首先对无线话筒的基础原理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讲解。他从电磁波产生的根源出发,依据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阐释了无线电波的形成机制,同时强调了无线电资源的稀缺性及频率划分的重要性。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UHF与VHF等不同频段的特点,并深入分析了天线长度与无线电信号波长四分之一的最佳匹配关系,以及垂直、水平、圆形等不同类型天线的指向性和辐射特性。随后老师详细讲解了无线话筒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调制,解释了调制是在发射端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上的过程,解调则是接收机将音频信号从高频载波中分离出来的反向操作。无线话筒技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发展丰富多样,使得音频传输突破空间限制,在演出、会议、直播等众多场景广泛应用。
四、“游戏音乐的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专题讲座
7月8日上午,音乐系邀请请到戏曲作曲专业杰出校友、8082Audio音乐总监翟锦彦。以 “游戏音乐的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音乐工程教研室主任田震子主持。
作为阔别母校14年的学长,翟锦彦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影视音乐创作经验。他从音色、节奏、旋律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音乐发展动机。他指出,在影视音乐创作中,每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构建出契合影视作品情感和氛围的音乐。例如,通过独特的音色选择来塑造特定的场景氛围,利用节奏的变化推动剧情的发展,旋律则要与角色的情感紧密相连。并围绕作曲技法与心得,翟锦彦以《黑神话:悟空》为例,讲解传统文化融入游戏音乐的路径。翟锦彦强调,音乐制作要注重 “想” 和 “聊”。“想” 意味着要在创作前深入思考,明确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受众;“聊” 则是与团队成员、导演等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确保音乐创作方向与整体项目的需求相契合。
五、“江南丝竹——二胡演奏风格解析”专题讲座
7月9日,音乐系邀请著著名二胡演奏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扬。以“江南丝竹——二胡演奏风格解析”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音乐系民族器乐教研室主任单振岳主持。
高扬老师围绕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展开详细讲解。他指出,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其形成与吴语文化、水乡环境密不可分,“轻、小、细、雅”是其核心艺术特征,1958年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在乐器构成方面,高扬老师解析了以二胡、琵琶、扬琴等弦乐器为代表的“丝”与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管乐器“竹”的巧妙结合,并分享了张野塘改良小三弦、吕文成发明高胡由等乐器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师生们对乐器演变有了生动认识。针对江南丝竹的经典作品,高扬老师重点解读了《行街》《云庆》《欢乐歌》等“八大名曲”。此外,高阳老师结合二胡的演奏实践,详解了“枣核弓”“跨拍弓”及各类滑音、颤音的特殊技法,现场示范并针对音准、节奏等关键要素对二胡专业的同学进行了指导。
六、“研究思维与学术表达——音乐论文写作谈”专题讲座
7月9日下午,音乐系邀请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胡净波。以“研究思维与学术表达——音乐论文写作谈”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作曲教研室主任王鹏主持。
讲座中,胡静波教授首先解析论文基本布局,指出任何论文都包含“一头、一尾、一肚子”三大块,前言需聚焦“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以《京昆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例,说明主副标题可根据专业方向细化,如《京昆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锣鼓曲牌的程式与出新》等。关于学位论文,胡静波教授强调这是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针对学术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与普通论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体量,而体量决定学术含量。此外,还提及本、硕、博阶段开题报告的核心在于选题与文献准备。在治学方法上,胡静波教授提出多项建议如:保持学术兴趣,做到自律读书;学习忌急功近利,需循序渐进等。讲座还阐述了论文写作的五大要义,系统的规范了写作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音乐系实践周的六场专题讲座涵盖了音乐文化研究、戏曲音乐创作、无线话筒技术、影视音乐制作、二胡演奏风格解析以及音乐论文写作等多个领域,为音乐系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各位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分享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为音乐系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音乐系将继续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音乐教育与研究的深度融合,助力师生在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