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音乐系系列学术讲座(六)〡周青青“我国民歌音乐的错落结构”

2024年4月30日上午,音乐系举办第六场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周青青,以“我国民歌音乐的错落结构”为题,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讲座。讲座由音乐系音乐学教研室与研究生教研室主任陈晓娟副教授主持。

周青青教授分别从“建设中国传统音乐完整技术理论体系”“建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音乐技术体系的完整建设”“中国传统音乐建设完整技术理论体系的音乐积淀”“中国音乐学界的理论储备”“重视与深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对音乐技术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这五个方面展开。以多首代表性民歌为例,阐述研究思路,并用全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展现了中国民歌深层次、多样性的研究方式。

在线性音乐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不同民族的民歌凝练出错落的音乐结构,成熟的错落结构是制造良好音乐效果的有效手段。在谈到民歌的历史发展时,周青青教授认为民歌的发展分为从初级到中级,进而推进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发展阶段不同使民歌具有不同价值,而发展较初级的民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发展更高级的民歌则具有欣赏与研究的双重价值。

周青青教授的讲座,开拓了研究民歌的新思维与新视角,加深了音乐系师生对中国民歌的了解。她在讲座中谈到:“中国民间音乐并不是“原始音乐”的代名词,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积累了许多艺术形式与值得传承和发扬的艺术手段。”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加强理性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中国民间音乐与时代相融合,在发展中推进并激发出民间音乐的新活力。

学生感想

2020级戏曲作曲李彩艺

周老师的讲座是围绕《我国民歌的错落结构》展开,为我们提供更多对我国民歌音乐结构研究分析的思路。周老师讲到,她的研究思路来源于两首流传广泛的民歌——《天黑黑》和《茉莉花》,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讲解,让我也对民歌音乐结构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老师总结了民歌错落结构的类型和方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民间音乐是单线条的音乐,艺术效果良好的错落结构是单旋律音乐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这也恰恰增强了民歌的艺术性,是民间艺术创作者智慧的高度体现,也是推动民间音乐发展的动力之一。通过本次讲座让我对我国民歌的结构有了更多、更新、更深的了解。

2021级音乐学赵子琦

周青青教授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精神时刻紧绷,生怕错过老师每一个隐藏在极为凝练语句背后的观点与思想。周老师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学者,大到整体框架的安排,小到具体案例为何说明,周老师都有着自己规划。这种对于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令我敬佩。周老师所说的“错落结构”是从音乐结构与曲词结构入手分析,研究范围广含了各民族民歌。将不同结构民歌特点总结为,多长一短、多短一长、递增式、递减式等,每一种结构都有自己擅长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或者说这些有特点的结构,跨越了种族与地域,也令我产生了是否可以根据这种产生于五湖四海的趋同性去推断一个共同起点的幼稚想法。在周老师的解答之中,尤其是在听到周老师所说一部分少数民族没有受到过多汉文化影响却产生了相似的结构特点后,我也理解了这个想法的不可行性。感谢周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今后要广博的涉猎知识,严肃的面对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中。

2022级音乐制作 陈鸣宇

今天聆听了周青青教授有关我国民歌音乐的错落结构的讲座。我了解到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的错落结构是指在音乐作品中,不同乐章或乐段之间的排列和组合方式,它通常以错落有致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以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同时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如何通过旋律的结构推动音乐的动力发展;在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的加持下,我们应该思考当下如果从民歌的文化中多多汲取营养,通过现代技术理论的结合来做出让大众喜欢的音乐;通过不同的旋律结构,中国民间音乐展现出的丰富多样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独特的音乐体验。这也是我们理应多多思考并且深入研究的方向。

2023级音乐制作 丁曼晨

周青青教授在讲座中全面介绍了民歌音乐的结构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于民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民歌音乐与民族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反映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这次讲座重点讲解了错落结构,包括旋律、节奏、词格、曲格等元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增强音乐层次和表现力的。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民歌音乐的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宝藏,我们要学会欣赏和理解民歌音乐,认识到其存在和传承的重要性。周青青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对学术方面的严谨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加深了对民歌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更加珍惜和欣赏民歌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