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音乐系系列学术讲座(二)〡杨春林“中国民族音乐的调式调性与和声”

2024年4月25日上午,音乐系举办第二场系列学术讲座,邀请我院客座教授、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杨春林,以“中国民族音乐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为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讲座由音乐系党总支书记牛长虹主持。

1.jpg

      

cc.jpg

      


杨春林老师根据调式调性的定义以及为音乐配置和声的思路这几方面展开,梳理了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调式形态,并以民歌片段为例进行对比剖析,详细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与戏曲调性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在创作中的运用,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多角度分析了如何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不同调式旋律中来配写和声。

杨老师认为,中国音乐的调式调性及和声不仅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技法,并且也秉承着取其精华的态度,对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进行合理运用。他谈到,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至今,还有许多亟待突破与完善的方面,希望音乐系学子注重创作与实践,并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在创作实践中多思考多变通,养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讲座现场,杨老师与音乐系师生积极互动交流,解答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他鼓励同学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实践,开阔视野,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形成创作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转化。

25d2dfbdc4264c30b7b7eaa3a8ef7cd3.jpg

学生感想

2021级民族器乐 朱贺

今天有幸聆听了杨春林教授的《民族音乐中的调式、调性与和声》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杨老师围绕民族音乐由五声音阶到七声音阶的转变,详细讲解了河南民歌 《编花篮》和唢呐曲 《百鸟朝凤》的音阶变化,使我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展了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这次学习,启发我今后在演奏民族音乐作品时要融入深层次的剖析与理解,对于诠释风格性作品有了精准的把握,为增强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级音乐学皮柳丫

4月25日,杨春林教授开展了以《民族音乐中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为题的讲座。深入浅出讲述了民族调式在民歌戏曲中的应用,民族器乐定弦与民族调式的关系,以及进行中西方的和声配置对比等多方面问题。讲解了《茉莉花》《百鸟朝凤》等经典民歌与民间音乐中特有的双重调性状态和特殊音乐性质,并从创作实践角度提出如何为中国民族调式配置和声,以山西民歌《绣荷包》为例,示范在进行和声配置的同时如何合理运用标准范式,才能吻合民族调式性格并保留中国风味。整场讲座将中西两种不同音乐体系进行融合,强调了从理论到实践如何优化创作,使我受益匪浅。

2022级音乐学 陈澈

很荣幸聆听了杨春林老师关于《民族音乐中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的讲座。杨老师首先从中西不同的器乐定调上,阐述音乐创作中的调性与音域的选择。尤其让我注意的是,西方音乐有“调性”的概念,而中国戏曲音乐中则为“调门” ,现代由于新音乐理论的推广使用,老式调门定弦法逐步被新法替代,弦乐可以直接参照定音,歌唱者可以直接按歌曲前边标定的调高进行演唱。杨老师通过实证的手法与同学们进行互动,重点从中西律学解释了音高原理与调式调性的出现、发展,并在历史沿革下讲解调性的形成,与现代调性体系的瓦解。最后杨老师以“纬度”为立足点,介绍了18世纪前后世界范围内的和声线条的变化,从地域文化和审美观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和声的原因。杨老师强调中国古代音乐没有和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单线条为主的中国古代音乐不具有多线的旋律创作思维,我们应多角度的重新认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把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和审美特征下,灵活的嵌入当代和声技法。杨老师还从实际创作中所遇到和声配置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开放的世界观下的“多元和声分析法”,这种突破了单一纬度的传统民族音乐创作与分析思维,对和声民族化探索有着重要意义,使我感受颇深。

2022级音乐学 孙榕

今日很荣幸能够聆听杨春林老师关于“民族音乐中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的讲座。杨老师以调式调性的概念作为起点展开讲述,引发我们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异同的思考;并以多首传统作品为例,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中调式调性及和声的相关知识。通过杨老师幽默风趣地描述,民族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易懂,同时不失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使我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更进一步。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心血,值得我们持续不断地研究下去。身为一名以传统音乐为学习重心的学生,我深刻意识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目前传统音乐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国民族音乐的再兴与自我发展,是无数艺术工作者为之奋斗的责任与使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助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22级民族器乐 洪宇岑

在聆听了杨春林老师关于民族音乐中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让我认识到了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理论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五声调式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其独特的旋律线条和和声结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讲座中,杨老师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五声调式构建和声。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传统民族音乐,同样可以应用于现代流行音乐、电影配乐等领域,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此外,讲座还涉及了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西方和声技术的精华。例如,通过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增加和弦外音,可以使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不失民族音乐的韵味。民族五声调式简易和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它让我认识到,音乐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我期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