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音乐系系列学术讲座(二)|杨春林“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形态”

4月27日,音乐系举办第二场系列学术讲座,邀请我院客座教授、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杨春林,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形态”为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讲座由音乐系党总支书记牛长虹主持。

杨春林老师从中国民间音乐的溯源、发展以及中西方音乐的对比展开,梳理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几种形态,介绍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和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多角度分析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取向。

杨老师认为音乐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符合人民的音乐审美需求。中西方音乐创作各有特点,需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至今,还有许多亟待突破与完善的方面。希望音乐系学子注重创作与理论基础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在学习中多思考,养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讲座现场,杨老师与音乐系师生积极互动交流,解答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他鼓励同学们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更要注重实践,开阔视野,形成创作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转化。

学生感想

2021级研究生杨琪

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杨春林老师首先为我们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曲艺戏曲音乐的不同和相通之处,又讲解了三分损益法,并在钢琴上为我们做了关于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示范,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相关知识,体会音乐的魅力。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科学深入地学习了解音乐,融会贯通,将其与自身专业结合,不断进步发展。

2022级研究生 王静晗

杨老师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发展的由来与脉络,详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几种形态。这场讲座不仅仅使我们牢固掌握了中西音乐史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用历史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杨老师对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形式的详细介绍,使我将在今后对于把握板胡与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与戏曲之间天然的紧密关系产生更多有益的思考,作为中国戏曲学院板胡专业的学生,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方面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完善自身,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实践机会,使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互促进,力求使板胡与戏曲音乐互鉴互利的同时发挥自身特色,在新时代迸发源源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2021级本科生赵子琦

杨春林老师本次讲座从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开始说起,以时间为线索,将西方音乐体系进行引入作为对比,串联起了从古至今的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的诸多知识。杨春林老师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深深地吸引着在座的每位同学。在这次讲座上,杨春林老师不仅解释了中西方和声、和弦的不同,还介绍了近两个世纪以来中西方传统音乐相互交流碰撞后产生的众多发展。最直观的便是民族管弦乐队的建立与发展,杨春林老师由此也进行了拓展,讲述了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各个乐器的定调、配置等知识。

2021级本科生王璐晗

杨老师授课方式生动有趣,并且理论实践相结合,随时与台下同学老师们互动,造就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我收获颇丰。其中,以下两点让我深刻感受到音乐与哲学的密不可分:一、世人皆知“琴棋书画”为有较高艺术造诣之人必备,但其中也有时间观念。“琴”代指音乐,产生于八千年之前,“书”代指古代的甲骨文,距今三千余年之久,可见在文字还未记载时已有音乐的产生,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开端。可追溯的历史有着贾湖骨笛、骨哨等等。如果说只追求文字所记载的历史,那可大错特错。二、音乐一词又可分为“音”和“乐”两部分,音代表客观的存在,由物体振动产生,乐代表主观存在,由人将音连接起来形成动听的旋律。我对以上两点印象颇深,听完杨老师的讲述,我明白音乐绝对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其他学科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